正义这玩意,只不过是一种同情,对与错不是这样分的,今天你看到了不对的事情,你要强出头,明天你就会知道,错的可能是你自己。到时候后悔已经太迟了,没有人会可怜你的。
——徐克 《断刀客》
这句电影台词描述了徐克刀客江湖的野蛮与残忍,并向我们展示了江湖环境的混沌与不可知。之所以借用这段台词,是因为如今的网络舆论跟电影中那个血腥、暴戾的江湖非常相似。
我真的很想对那些深陷网络骂战之中的年轻人说点话:其实现在绝大部分的网络热点都是专门的流量机构运营出来的结果,掀起舆论就轻松获得一群无知群众跟随关注,甚至煽动一场网络暴力。
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事件,很多互联网热点,背后争斗的复杂程度往往会超出大家的想象。甚至很多时候始作俑者都不是双方,而是第三方。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就比如上个月火爆全网的肖战227事件。这真的是所谓不同“圈层”之间的“战争”吗?咱们就从商业维度来分析一下XZ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XZ背后的影视公司资金链断裂,跟人签了“对赌协议”——大白话说就是把公司卖了,卖了多少钱?150个亿。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卖家很精嘛,肯定去跟买家“画饼”,说公司很有价值,就值这个钱嘛;买家当然也很精,只给50亿头款,怎么支付尾款咱们签个协议:如果你能像你“吹”得那样,2018~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亿元、7亿元、9亿元,再支付100亿尾款;如果完不成,嘿嘿,那就很抱歉了,没有尾款了,到期就把你公司收走了。这就是“对赌协议”。
XZ所在的影视公司前两年根本没完成盈利目标,今年这形势眼瞅着也做不到了,当初对赌吹的牛皮实现不了,完不成对赌,眼睁睁瞧着上百亿的现金到不了手,买家又不肯让步,坚决履行“赌约”,之前的50个亿拿来捧XZ了,后面的100个亿又进不了自己口袋了,眼瞅着就要“赔了夫人又折兵”,拼了老命下了血本捧红的流量小生XZ岂不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为了不让之前付出的努力白流,就又把人家XZ拿出来过度营销了一把呗,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他们手里还有价值的就只剩人家XZ了。只不过手法过于拙劣,有点鱼死网破的意思,不过却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对赌局中人赌徒般的疯狂!这就是所谓XZ227事件的内幕,纷纷扰扰的骂战背后,只不过是一场商业炒作。
某些公司的系列公号儿,一个负责左,一个负责右,一个负责理中客,一瓜三吃,流量全覆盖。哪有什么观点啊?都是生意!——秀才侃娱乐评价道。
没错,都是生意!流量运营团队的手法通常是运用假象,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真假难辨。如果不用假象打掩护,谁还会为他们的真相买单?
所以有时候看新闻时,先不要急着批判或者发泄,多想想背后得利的是谁,动机驱动是谁,会发现多数人的喜怒哀愁都在被刻意引导。很多人现在已经开始有放弃思考的苗头了,觉得反正想什么都没用,干脆不想了,发泄情绪就好。
我觉得人需要放松,但更需要动脑子。当然大家都这么累了,就想吃瓜,我也理解。但是提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别那么轻易的发表评论;别难么容易的成为别人手里的“枪”。偶尔也多去从利益链的角度思考,或许你能看到更不一样的世界。
世界当然不美丽,但是很有趣。即使是吃瓜,也能吃出不一样的色彩。岂不美哉?
印度有句箴言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比如说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伙子没有给老人让座,你认为这个小伙子没有公德,没有公德,你甚至拍照上传到网络去曝光他、去攻击他、诋毁他、辱骂他、人肉他……这本身是一个评论,而不是观察,观察就只是这个小伙子没有给老人让座。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个小伙子刚刚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或者是生病了。这就是观察转为评论的典型例子。
我在2012年做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个人博客,叫做「IT学生网」。历经了8年,接触过或是见到过太多隐秘,这些隐秘多是发生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凡事先抱着三分怀疑态度。
其实很多网络信息都是无中生有的假象,无辜的吃瓜群众们只是被裹挟其中。从众效应、可得性启发和消极偏见都会影响你的判断力,慢慢的你丧失理智,帮助别人输出了价值,成为流量机构手里的枪。
商业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谁是无辜的。笑的越纯洁,双手越血腥。如果你觉得哪家公司是无辜的,一定是他们已经做好了信息茧房,然后讨好你。
名词解释:
从众效应:也称作羊群效应,是指人云亦云、随大流的行为。
可得性启发:人会根据一件事所提到的频率来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
消极偏见:人的大脑会对黑料比正面信息更加敏感。
从众效应、可得性启发和消极偏见可能从概念上不太好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各种莫名其妙的微信群(XXX自学互助群、XXX防套路群、Java学习交流群……)。
各种“套路群”背后必然有利益链条,很可能群主就是某一家IT培训班的运营小编。通常IT培训机构的小编让你加QQ群、微信群就是为了用从众效应,可得性启发,消极偏见三个作用力来对你的判断力造成影响。
心理学巨著《乌合之众》中说:
当一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思考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力。而当他融入群体后,个性会被群体淹没,思想会被群体观念取代。思考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力都会减弱。这会表现为从众俗称随大流,就像羊群一样。
群体具有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
当你处在某个“套路群”之中,你的个人价值观会逐渐降低,你的价值判断会越来越服从于群体的判断,基于我们人类大脑认知的某种缺陷,长此以往,你甚至直接对群主言听计从,这就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同样适用于IT培训机构的各种“试听班”)。
可怕的是,你并不知道群里有没有群主安插的专门负责煽动气氛或者伪造真相的托儿。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酒托、茶托、饭托、麻将托、游戏托……谁还没上过托儿的当?其实,各种“套路群”里面当然也有“校托”!
比如常见的微信群“杀猪盘”,群里300个人299个都是托儿,只有你一个“真人”。他们每天都会在群里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其实都是现成的自动回复脚本,甚至你随便找一个成员私聊也能跟你对答如流如同真人,其实你只是在跟一段自动化脚本代码聊天。
那么在这种“套路群”里大家会聊些什么呢?通常为了获取你的信任,一开始都是天南海北的聊一下“无关”话题,让你觉得真实又有活跃度,实际上都是无中生有的假象,引导你去他们家的机构培训才是货真价实的真相,如果不用假象打掩护,谁还会为他的真相买单?运用假象,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是演员(小编)的自我修养。
所以一定会看似有意无意的往某一个机构引导,这些棱模两可的话术听多了以后,就会让你潜移默化的认为,某一家it培训机构“真的”比其他机构靠谱。比如说你在一天中听到了三次关于交通事故的新闻,你就会认为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高。基于我们人类大脑认知的某种缺陷,长此以往,你就会对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机构产生了信任,这就是可得性启发。
你如果加了套路群,群里的各种信息背后只有一个逻辑:“抬高自己、偏低他人!”,让你不仅能收到它们自家培训机构的好评,还有它的竞争对手的差评。他们非常乐于在群里分享竞争对手的黑料,恶意抹黑同行,美其名曰:“吃瓜”。看到这里,相信你应该学会了如何把瓜“吃出不一样的色彩”了吧?但是我们的大脑会对黑料比正面信息更加敏感,基于我们人类大脑认知的某种缺陷,长此以往,你就会对某些本来不错的机构产生了偏见,这就是消极偏见。
以上告诫现在的年轻网友们,你无论从哪种媒介获得信息,你都应该问自己一句:
信息是否完整?是否被人为筛选过?
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在接触网络信息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在心中有此一问,那就会免去不少喋喋不休的争论、偏见和网络暴力。
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
一个被信息左右人格,自媒体浪潮拍打三观的时代,如何理性的思考,或许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